学段:高中  学科:语文  来源:互联网  作者:当代-好学考题网整理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04  ★★★加入收藏〗〖手机版
摘要:以下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…

【材料解读】

这三段引语式材料分别出自老舍《鼓书艺人》、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和穆旦《赞美》,共同构建了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情感表达与精神觉醒的深刻主题。以下结合作品背景与文本内涵进行分层解析:

一、老舍《鼓书艺人》:沉默中的情感挣扎

引语: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,可是心里直翻腾,开不了口。

【解读】此句刻画了鼓书艺人方宝庆在战乱中的内心矛盾。作为以声音为生的艺人,他渴望用艺术抚慰孩子,却因现实的沉重(如战火、生存压力、艺术尊严的失落)陷入失语状态。这种“开不了口”并非怯懦,而是底层知识分子在苦难中情感压抑的缩影——他们承载着对下一代的期望,却被时代碾碎了表达的勇气。秀莲的沉沦、二奶奶的买醉等情节,进一步印证了个体在历史重压下的无力感。

二、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:嘶哑中的不屈抗争

引语:假如我是一只鸟,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。

【解读】艾青以鸟为喻,书写1938年武汉失守后民族的悲愤。“嘶哑的喉咙”象征个体在苦难中耗尽心力却仍坚持发声的姿态。鸟歌唱的对象是“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”“汹涌悲愤的河流”,直指侵略者带来的创伤。这种“嘶哑”的歌唱,恰是知识分子在绝境中不灭的爱国情怀——即使声音破碎,也要以生命为土地献祭。诗中“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”的誓言,更凸显了与民族命运彻底交融的决绝。

三、穆旦《赞美》:血肉中的民族觉醒

引语: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,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。

【解读】穆旦写于抗战相持阶段的《赞美》,以“带血的手拥抱”这一震撼意象,宣告民族在血火中的重生。“带血”既是战争创伤的具象,也是新生必须付出的代价;“拥抱”则传递出对同胞的悲悯与团结的呼唤。诗中反复强调“一个民族已经起来”,刻画了人民从麻木到觉醒的过程:尽管“衣衫褴褛”“血污浸身”,但抗争的意志已如野火燎原。这种觉醒并非浪漫化的胜利,而是背负历史沉重、直面牺牲的悲壮崛起。

四、三段材料的内在关联:从沉默到呐喊的精神升华

【个体困境的递进】

老舍笔下艺人“开不了口”,是情感被现实冻结的沉默;

艾青的“嘶哑歌唱”,是突破沉默的挣扎与坚持;

穆旦的“带血拥抱”,则升华为对民族共同体的主动担当。

【时代精神的共鸣】

三者均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(抗战时期),共同指向知识分子的使命:

老舍揭露底层苦难,呼唤对个体尊严的关注;

艾青以土地为图腾,凝聚爱国情感;

穆旦讴歌人民力量,宣告民族新生的必然。

【表达方式的隐喻】

“沉默”(老舍)→“嘶哑”(艾青)→“血拥”(穆旦),构成一条从压抑到爆发的情感链,象征民族精神从沉睡到觉醒的历程。

结语:苦难中的精神突围

这三段材料以文学意象浓缩了中国现代史上的精神图谱:个体在历史重压下的失语,恰是更深沉表达的序曲;而嘶哑的歌唱与带血的拥抱,最终汇成民族觉醒的洪流。它们共同启示我们:真正的表达从不回避苦难,而是在直面创伤中淬炼出超越时代的力量——正如老舍艺人未唱出的鼓词、艾青鸟儿嘶哑的鸣啼、穆旦诗人染血的双手,皆成为民族精神不灭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