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段:高中  学科:语文  来源:互联网  作者:当代-好学考题网整理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03  ★★★加入收藏〗〖手机版
摘要:此诗约作于皇祐三年(1051年),王安石时任舒州(今安徽潜山)通判,时年31岁。王安石此诗以绿石砚为媒,展露士人雅趣与宦海情谊。前两联以“玉堂新样”起势,颔联“愧君持赠”转入人情酬唱,颈联“瘴雾”“春波”意象对比。尾联妙用“袍色”双关,将砚石之坚与故交之贞绾合,升华出超越器物精神共鸣。…

【逐联赏析】

首联:玉堂新样世争传,况以蛮溪绿石镌。

意象解析:

“玉堂新样”:宋代称翰林院为“玉堂”,此处指新款砚台样式,暗含高雅之意。

“蛮溪绿石”:岭南端溪(今广东肇庆)所产绿石,因地处南方边陲,古称“蛮夷之地”。

修辞手法:

层递:先言砚台样式新颖流行,再强调材质珍贵,层层递进突出砚台价值。

情感表达:开篇点题,既赞砚台之珍稀,又暗含对友人赠礼的感激。

颔联:嗟我长来无异物,愧君持赠有佳篇。

意象解析:

“无异物”:自谦身无长物,无法回赠同等珍品。

“佳篇”:呼应丁宝臣赠砚时附赠的诗作,体现酬和关系。

情感表达:

谦逊与感恩:王安石感叹自己仕途漂泊,无特产回赠,愧对友人厚意,凸显其谦逊品格与友情之重。

颈联:久埋瘴雾看犹湿,一取春波洗更鲜。

意象解析:

“瘴雾”:岭南湿热多瘴气,暗指砚石产地的艰苦环境。

“春波”:春日溪水,象征净化与新生。

象征意义:

双关手法:

表面写砚台质地:久埋湿热之地仍温润湿润,经春水洗涤更显翠绿鲜亮。

暗喻友情:历经磨难(如丁宝臣远调岭南)而愈发纯净,友情如砚石般经得起考验。

情感升华:由物及人,从砚台的品质过渡到对友人品格的赞美。

尾联:还与故人袍色似,论心于此亦同坚。

意象解析:

“故人袍色”:宋代七品以上官员服青绿色官袍,丁宝臣与王安石此时同为低级官员,身份相似。

“论心同坚”:以砚石的坚贞比喻两人志节的坚定。

情感表达:

以物喻人:砚台的翠绿与友人的官袍颜色相似,象征两人同处逆境却坚守初心。

志趣相投:王安石借砚台表达与丁宝臣共守清廉、矢志不渝的情怀,呼应二人改革志向的契合。

【全诗主题与艺术特色】

主题思想:

友情与志节:通过砚台的珍贵与坚贞,赞颂丁宝臣的品格,同时自勉坚守初心。

酬和传统:融合咏物(砚台)与抒情(友情),体现宋代文人以物寄志的交往方式。

艺术特色:

双关隐喻:砚台的“久埋瘴雾”既写产地环境,又暗喻友人身处逆境;“春波洗鲜”象征历经磨砺后的澄明。

对比手法:以砚台的“无价”反衬友情的“无价”,突出精神共鸣高于物质赠礼。

用典与象征:

“玉堂”暗含翰林院文化意蕴;

“袍色”借官服颜色点明身份,强化志趣相投的深层联系。

情感层次:

表层:感念砚台之珍、诗作之美;

深层:赞颂友情坚贞、志节不移,折射王安石早期诗风含蓄深沉的特点。

【历史评价与关联】

丁宝臣与欧阳修:丁宝臣曾与欧阳修同处贬谪之地,二人亦有诗文唱和(如欧阳修《戏答元珍》)。王安石与欧阳修为丁宝臣撰写墓志铭,可见其在当时文坛的地位。

砚台文化:宋代文人重视砚台,将其视为文房至宝。此诗以砚为媒,展现了文人之间以物会友、以诗明志的传统。

王安石诗风:此诗属其早期作品,尚未显露变法时期的锋芒,更多体现对友情与志节的珍视,风格含蓄内敛。

【总结】

王安石通过绿石砚的咏叹,将物象之美与友情之坚巧妙结合,既回应了丁宝臣的赠礼,又升华了两人共同坚守的政治理想。全诗语言凝练,意象丰富,是宋代酬和诗中的典范之作。

  • 好学考题H5触屏版开放内测
  • 好学触屏公众号虎力全开、杨帆起航!